缘由一:3D版本更为逼真与震撼
3D版《2012》的视觉重建工作共涉及超过1400个特效场景,涉及当年耗资两亿美元的CG特效镜头和3D实拍的所有素材。由460名视觉特效工程师组成的3D视觉重建团队,针对这些镜头进行重新修复和整理,每一个镜头都经过多番调试预览,力争达到最真实、最符合物理空间关系的效果。
不论是山崩地裂,还是城市垮陷、烈焰冲天,或是各种交通工具在空中横飞,都比当初的2D版本更加逼真和震撼。爆炸声中,燃烧的火焰几欲夺屏而出,而那些巨大的裂缝和坍塌,似乎就发生在脚下的地面。甚至一些“文戏”当中,人物细致的面部表情也让观影者身临其境。
缘由二: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怖视听
当你看到一部充满了山崩地裂、海水呼啸、火山爆发以及各种能想到的天灾人祸的电影,通过3D眼镜,将迎面而来的石块像真的一样从你耳边呼啸而过,将从天而降的火山焰石像真的一样砸向你身旁,将高楼倒塌而来的钢筋水泥像真的一样压向你的头顶,将张开大口的海水像真的一样席卷向你的时候,那种感觉还真是让人有些恐惧战栗!
3D版除了画面效果外,《2012》在音效和配乐等方面均作了全新提升。尤其加州毁灭和黄石国家公园火山爆发的两场重头戏,地表断裂塌陷、高楼倒塌、火山石撞击地面等灾难场景借助3D变得更加令人瞠目结舌,震撼的音响效果更令人耳目全新。
缘由三:为3D视觉重建工程正名
其实2D转3D在近年来并不鲜见,这种“伪3D”技术也在观众屡屡受骗后备受争议,尤其今年《画皮2》《太极》系列等片,只有字幕是3D效果的影片,对于观众来说,除了更累眼睛以外,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视觉享受。即便是卡麦隆导演《泰坦尼克号》修复了一年时间,其3D效果同样不如预期,倍受观众质疑。
不过导演罗兰·艾默里奇当初拍摄《2012》时,曾考虑过拍3D并为此做了许多工作,大量的原始3D素材使得《2012》在3D制作上相比其他的2D电影有很大的优势,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3D重建的质量。3D版《2012》为3D视觉重建工程正名,其效果赶超了3D版《泰坦尼克号》,确实不是盖的。它告诉了世人“3D视觉重建不是VCD转制DVD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用全球最棒的团队做视听盛宴”。
本片的3D版并非由江苏某公司负责,而是启用了“多国部队”,“江苏公司只是团队工作中的一个环节,类似这种中国团队部分介入的情况,这在最近的3D好莱坞片中较常见,如《雨果》、《蓝精灵》”!而大场面、景深比较多的、层次感明显的影片适合转成3D,尤其是《2012》这样的十年难以超越灾难巨制以3D版重登中国,绝对会造成一票难求的壮景!
评论